观察网课近八周后,青岛耀中总结了线上教学的三大迷思与出路

  在线教育能替代学校吗?短期来看,答案显而易见。缺少面对面交往的热度和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是线上教学的现实局限,并不是内在缺陷。

  在这个特殊时期,青岛耀中国际学校需要的是另一种眼光:让技术为我所用。我们不是在线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但一定是“未来教育”的积极思考者和践行者。

  今天的推送将总结分享耀中耀华各校区2月至今的线上教学实践,试图探讨在线教育的迷思和出路。

  迷思一:

  软件和工具是最重要的吗?

  用好工具之前,需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从家长反馈来看,软件真的很重要。服务器和网络的稳定性是基本,界面的功能性和易操作性,则使教学如虎添翼。

  以ClassIn为例,抢答器、奖杯、计时器等等小工具,为师生互动提供多样且即时的反馈;课堂纪律方面,学生出勤率和活跃程度直观体现在控制面板上。除授课老师外,教研人员在系统后台也可以随时进入督课,对特殊情况迅速响应。

  然而,正如《小王子》中的经典名言:

  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必得用心灵才能看到。

  平台上充满创意的小设计固然能够增加互动感,但那毕竟只是锦上添花,真正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教师的内功。

  当我们强调软件的时候,不能遮蔽教学关系的核心:信任。

  耀华上海临港校区数学老师靳晓青告诉我们:老师和医生有点像,平时建立的信任关系很重要;学生信任老师,有“我能学好”的心理暗示,学习效果就事半功倍。

  北京耀中人文学科老师Hayley Edge会邀请学生们和她预约一对一在线对话,除了咨询课业,也很自然地包括生活闲聊,“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问候一下近况,讨论讨论体育和电视剧,都有助于关系和信任的建立。”

  信任之外,必须坚信一点

  推动教育变革的始终是人,而不是计算机,教学是在师生参与设计和讨论学习成果的互动中建构的。

  用心备课、被学生信任的老师,即使只是用最简单的网络聊天工具,仍可以给学生带来高质量的引导和启发。

  上海耀中浦西校区十二年级IB中文老师张璐,在Teams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兴趣主动分析文本,张璐利用学生青春期的特点,选择感情话题设计了一场Teams线上话题辩论:《封锁》讲述的到底是在一个在特定封闭环境下产生的暂时释放真我的爱情故事,还是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打发时间的一场艳遇?

  备课的充分,加上平日与学生建立的平等信任关系,张老师发现,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聊天室里,优秀范例出现在前,其他同学就有了好胜之心,一直在拼命打字,而她的Teams就不断显示学生正在输入。每个人都兴致勃勃的,力求先说出自己想到的理由,生怕被别人抢占先机。

  把软件琢磨透,提高教学效率

  靳晓青花了大量时间琢磨怎么提高在线教学效率,大到在有限时间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小到练习电脑板书怎么擦最快,把数学作图软件玩到飞起。

  讲二元一次方程,她在白板上施展“灵魂画手”,一张“鸡兔同笼”搞笑图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讲比例,眼看学生发困,赶紧拿班上同学举例子,男女生体重比,“可不能倒过来了,order很重要”。

  靳晓青会在线上发问,这个地方明白了没有,学生便通过答题板回复,A.明白,B.不太明白,软件后台会自动给出比例,只有老师能看到。

  像这样实时的线上反馈,旨在发现学习漏洞,而不是给学生定性“好”“坏”。如果20%学生不太明白,就停下来重新讲解另一种思路。

  这件事给她带来意外的教益:传统课堂中,有一部分“中间学生”的需求是被忽略掉的,可能他只是一下子卡住就没跟上。

  她也要求学生学会提问,线下或许随口一句“老师我不会”,线上则必须有效提问,是题目看不懂,方法上不会,还是解不出来?

  现在学生的提问都更具象化了,这样别的学生看到留言板上的问题,也会一起解答。一对一私下辅导没法演算,她手写详细的解题过程,拍照发送。

  善用科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超脱传统课堂的限制和束缚,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

  不要忽视在线学习习惯的培养

  自律,是学生能顺利进行在线学习的关键,而自律的养成,指向的正是如何培养在线学习好习惯。

  北京耀中中学科学部主管Oscar Goncalves提醒学生,上课前清理电脑“桌面”,关闭不必要的应用程序,因为现在这就是你们的“工作空间”(working space)。

  除了当前学习习惯的培养,Oscar更关心科技将如何改变教育的未来。去年Oscar参加了上海国际STEAM课程开发者大会,他正在尝试把AI和VR软件带入课堂教学。

  比如生物课推荐使用的手机App:3D Human Anatomy & Disease,可以辅助教学解剖学,可视化人体健康状况。还有CERN开发的“Big Bang AR”,能让我们在手掌上看到宇宙,并可用于探索诸如宇宙演化或物质形成之类的主题。

  “5G将提供更快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为可用于E-learning的VR和AI开发奠定基础。应用层出不穷,它们也是未来耀中学生工作的基础。”Oscar说,使用STEAM来解决问题,拥抱协作并在工作中贯彻创意,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为学生做好准备,以发展他们成年后也可以应用的想法。”

  要思考的是,如何用科技来革新教育

  耀中耀华的校训之一为“与科技结盟”。在机构首席教育总监吕子德博士看来,科技,并非只是一项教学工具,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使用科技产品来革新教育,从本质上改变教与学的功能角色,帮助学生突破地域、跨越时空无限制地进行学习。

  吕博士认为,科技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科技产品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做一些没有科技做不了的事情。科技也可以帮助释放学生的创意能力。

  教育的重点不该放在教学生使用科技产品这一简单层面上,而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科技人”,将科技意识和与之匹配的虚拟世界的道德伦理观念融入到他的血液与基因中去,帮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观察网课近八周后,青岛耀中总结了线上教学的三大迷思与出路02

  迷思二:

  网课时间短,不算真正上课?

  打破线下与线上界限

  几乎所有家长都有矛盾的心态:既担心网课时间太长,影响视力,又害怕网课时间太短,学不到东西。

  根据教育部指引,一堂网课的时间必须在15-30分钟以内。老师一般会把阅读材料和作业布置在线下,线上则留给讨论答疑和成果分享。

    对此,广州耀华总结了“PTP模式”,即“线上讲解+线下完成任务+线上反馈”(P: Online Presentation-Instruction; T: Offline Task-Practice; P: Online Presentation-Feedback)。

  此时,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tutor)的繁重工作里解放,转而成为提供个性化支持的辅助者(facilitator)。

  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不应受课堂时间人为割裂和限制,线上/线下,课上/课后,本是一脉相承的有机体。

  上海耀中浦东校区小学部中文主任沈茜介绍,这段时间,学校尝试利用“微视频”,将小学中文课程模块化,如儿歌、课文讲解、字词拓展、书写练习等。

  老师精心准备的这些线上学习资源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学生可以观看、暂停、重复、快进,适合人性化和个性化学习,夯实基础。

  在开展持续四周的整本书阅读时,针对三年级学段的特点,北京耀华语文老师徐晓群在初步理解故事阶段,带着学生在线上展开热烈地讨论;线下,对孩子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录制讲解视频,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

  在这样的理解下,再回到线上教学时,孩子的思维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听见学生侃侃而谈、各抒己见时,徐老师觉得线上教学也是可以做得非常精彩且有深度的。

  学生分布在不同时区,并且即将备考iGCSE和IB考试,北京耀中人文学科老师Hayley经过测试后放弃了课程直播,转而进行“翻转”学习,提供主题学习参考书和核心概念的录音讲解,利用问卷测试学习成果,并鼓励与老师一对一交流反馈。

观察网课近八周后,青岛耀中总结了线上教学的三大迷思与出路03

  迷思三:

  线上学习的注意力和互动性不及线下?

  “隔着屏幕还是要目中有人”

  权威的教育理论家判定,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在10到18分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间或许只会更短。

  其实,在学校课堂里,老师往往也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不断刺激学生们的兴趣点;转移到线上,对老师们自身的注意力(察觉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教学互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用上海耀中浦东校区中文老师董佳梅的话说,“隔着屏幕还是要目中有人”。老师置身在线课堂,声情并茂不容易,至少动作指令要清晰到位(“看一看”,“读一读”),通过师生互动,增加“粘合度”,做到目中有课、口中有解、心系学生。

  北京耀中家长李蕾和肖晓则对老师的快速响应赞不绝口,“孩子作业一有疑问,就会自己通过Seasaw平台咨询老师,我们班的中文咸老师和英文老师Honey先生都非常尽职尽责,批改作业很是认真,且都秒回,实在值得称赞。”

  活用教学资源。

  没有固定教材的线上教学,不等同于自发的、形式散漫自由的课堂,或是简单地“将孩子放在一边自学”,而是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材料,对学生的智力建构进行支持。

  北京耀华三年级数学老师李毅在带领孩子复习知识点时,灵活利用身边的物品,开拓了许多有意思的兴趣活动。比如让孩子给自己的宠物一个“身份证号”,但要根据规律给数字排列。

  这种支持,除了鼓励他们清晰表达和运用学习的某个知识,还包括对这个过程的反思。

  上海耀中浦东校区中文老师董佳梅认为,线下的备课十分重要,线上的半个小时,不仅干货要多,而且不能是网络资源的七拼八凑,必须经过精心整合与加工,建立内在逻辑。

  北京耀华六年级的中文课,在潘彩凤老师的设计下,不断生成扩大。从第一周如何辨识谣言,到第二周的同理心,再引申到保护动物的天性,素材库每天都在更新。文章、演讲、影片,她总能寻找到更好的阅读讨论材料。

  潘老师说,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做联接”,包括事件和事件之间,文本和文本之间,文本和自身之间,以及文本与世界之间,以此建立独立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开放,灵活,适应性,好奇心,不要害怕提问。”这是北京耀中艺术老师Allison Cusato撰写的在线教学指南中的关键词。

  这段难得的在线教学之旅,正不断鞭策着我们:老师和学生一样,都是终身学习者。

青岛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 预约看校

提交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派专人与您联系!咨询电话:400-8700-125

上一篇:青岛耀中用八种乐器八个声部,在线唱出疫情下高难度原创和弦

下一篇:青岛耀中香港教育先锋权威:“国际教育”能在大湾区的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

125国际学校

学校简章

更多

预约看校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派专人与您联系!
提交信息
报名咨询热线

400-8700-125

在线答疑

更多

作为一名青岛耀中国际学校学子,会有怎样的使命?

青岛耀中国际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同情共感、立志追求更美好世界的仆人领袖。

想要入读青岛耀中国际学校有申请费用吗?不能入读会退吗?

青岛耀中国际学校有申请费用,入学行政申请费金额: 人民币3,000元,并且不会退还。

如果被青岛耀中国际学校录取后,需要缴纳保障金吗?

青岛耀中国际学校申请人必须向学校支付保障金。保障金是一次性支付,如符合学校条件的可退还且不产生利息。

不能为空
学校开放日预约信息填写
不能为空
不能为空
验证码
不能为空
关注公众号

招生咨询08:00-24: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